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王老师;卢老师
电话:010-8825623488256298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根脉跃迁·智启闽南——国科大本科生赴福建省厦门市开展文化传承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 日期:2025-09-16
  • 33

2025年7月31日至8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厦门支队共四人,前往福建省厦门市进行专题调研。这次调研的主题为根脉跃迁·智启闽南:从闽南⽂化源头到科技驱动的新时代。厦门支队成员在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交流以及博物馆探访活动中,系统了解闽南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美学。本次活动紧扣“从哪来,到哪去”的主线,通过文化寻根、技艺体验与科技探访三大板块,深入调研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模式,特别聚焦具有代表性的漆线雕工艺,探讨科技赋能下的非遗保护与发展路径。

7月31日当天,实践团队成员分别从北京、郑州等地出发,于晚间在厦门顺利会合。

8月1日上午,实践支队走进厦门博物馆,透过历史陈列、珍贵文物和专题展览,系统了解厦门作为闽南文化重要承载地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演变过程。馆内丰富的南音、歌仔戏、砖雕等历史资料,让成员直观感受到闽南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底蕴。在这里,同学们得以将书本上的文字与眼前的实物相结合,构建起从闽南文化根脉到当代传承的完整图景。通过馆内对漆线雕等非遗项目的历史追溯与现状展示,成员们初步感知到非遗从“遗产”到“资源”、从“保护”到“活化”的发展逻辑,为后续深入调研漆线雕及其科技融合提供了背景支撑。

图1-2 支队成员在厦门博物馆

厦门博物馆所展现的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闽南精神,与本次实践所强调的“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理念高度契合,使实践团队在活动之初便对“从哪来,到哪去”这一主题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

下午,同学们前往参观陈嘉庚纪念馆。纪念馆中陈列了大量历史图片、实物、文献和多媒体展示,全面呈现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一生爱国爱乡、倾资办学、支持抗战的伟大事迹。成员们在讲解员引导下,重温了陈嘉庚先生在兴学育才、推动闽南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卓越贡献,感受到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陈嘉庚纪念馆不仅是了解闽南近现代史的重要窗口,更是一次精神洗礼。陈嘉庚先生以个人力量推动教育、文化与社会进步的行动,与本次实践所倡导的“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使命一脉相承。在参观中,支队成员也深切体悟到:在非遗保护与创新的道路上,青年一代同样需要具备坚定的家国情怀和持久的使命担当。

8月2日,实践团队来到坂美九十九间民居群,调研闽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选材特点与装饰细节,探讨其中蕴含的宗族观念、空间哲学与审美取向。在现场,支队成员着重观察调研了建筑群内设计古朴的砖雕、木刻和天井,并为保存完整的壁画惊叹。

图 3-5 支队成员探访版美九十九间居民群

8月3日,实践团队走进漆线雕艺术工作室,开展“走进技艺现场”主题调研。成员们在展陈空间中欣赏了多件精美的漆线雕作品,其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与立体的造型无不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准。

随后,同学们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劲旺主席面对面交流,聆听他坚守与传承漆线雕技艺的初心、个人经历及工作室的运作模式。郭主席还重点介绍了代表性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与制作难点,让成员对漆线雕的工艺流程有了系统理解。成员还就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主题采访了郭主席,了解到在AI的帮助下,设计纹样的效率大大提高,传统手艺人不必再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实际操作。AI可以生成纹样的3D实景图,也可以根据设计者要求变换颜色帮助设计者了解上色效果,极大程度上便利了漆线雕的设计过程。同时新的机器如激光雕刻、智能绕线机也极大缩短了漆线的制作工期。

图 6 支队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劲旺主席面对面交流

8月4日,实践团队成员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尝试了制线、绕线、上漆等基础操作,并开始制作简易的漆线雕成品,掌握绕线技法、立体造型及上漆等关键步骤。在动手过程中,团队深入调研了工作室在科技融入方面的探索,包括激光雕刻、3D打印技术的辅助使用,以及已获专利的智能制线机的应用。

图 7-8 支队成员动手实践感受漆线雕工艺

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显著提高了制作效率和精度,也拓展了漆线雕在现代生活与文创产业中的应用场景。同学们在亲自使用过传统仪器和智能仪器后,切实体验到科技为文化传承带来的便利。这一日的体验,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并非单向的“工具化赋能”,而是一次文化表达方式与代际传播模式的双向革新。

8月5日,实践团队前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实验室,参观其成果展区与研究平台。实验室科研人员详细介绍了非遗数字建模、AI互动机器人、多模态交互与VR呈现等核心技术,并展示了南音、漆线雕等项目在数字化保护中的最新成果。

图 9 智能提线木偶机器人

通过交流,实践团队了解到科技不仅能够保存和再现传统工艺,更能通过虚拟展厅、交互体验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和参与非遗传承。这一行程为团队提供了技术视角下的非遗保护方案,也激发了同学们将自身人工智能专业背景与文化传承结合的思考。

图 10 支队参观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实验室

经过深入调研与实践,8月6日,实践团队按照计划完成任务,满载收获踏上返程之路。这段旅程不仅让成员们在文化与科技交汇的语境中重新审视非遗的价值,也让她们明确了青年在非遗保护与创新中的责任与使命。

在厦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支队成员不仅切身感受到闽南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传统工艺背后的百年匠心。尤其是在观察智能制线机、AI辅助设计、3D建模等现代技术与漆线雕融合的过程中,同学们认识到科技不仅能提升制作效率与精度,还能为非遗的创作与传播带来便利,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本次文化传承类专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家深刻理解了“文化根脉”与“科技引擎”的双重价值,促使同学们思考青年在非遗保护与创新中的角色与责任。正如陈嘉庚先生以教育报国的精神激励后人一样,同学们也希望将人工智能等专业所长与民族文化关怀结合起来,让“非物质”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文/图 厦门社会实践团队)